放手·垂范·借力:点亮孩子成长的三盏心灯 —— 一位父亲的实践与思考
2025-09-25 16:29:0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湖南法治报 | 编辑:陶江云 | 作者: | 点击量:9416         

引言:从“包办”到“放手”的觉醒

看着儿子背着行囊走进弘毅新华中学,女儿也升入五年级,欣慰之余,更多是反思。回想儿子的小学时光,我和外公曾把他框在“家—校”两点一线里,事无巨细地包办。结果呢?他少了活力,连作文都常喊“没东西可写”。如今,他能在风雨里自己走,能主动担点事儿,这转变来之不易,也非他已完美(他依然瘦弱,写字也慢),而是我在磕磕绊绊中,不断调整教育观念的结果。作为两个孩子的普通父亲,我想分享三点从生活里“摔打”出来的心得,希望能为孩子点亮三盏照亮前路的心灯。

一、放手:练的是翅膀,磨的是韧劲

老话说“刀在石上磨,人在事上练”,我深有体会。温室养不出劲松,暖巢飞不出雄鹰。真爱孩子,不是把他捂在密不透风的壳里,而是敢在合适的时候松开手,让他在真实生活的“粗粝”里摸爬滚打,长出点“吃苦不叫苦,遇难不躲难”的筋骨和心气。

从“车轮”到“脚步”:我们下了个狠心:停了专车(外公为了接送特地买了台防风雨的电动三轮)接送。让他自己走路上学放学。刚开始,我这心啊,七上八下,总怕出点啥事。可结果呢?惊喜远大于担忧。他不再是生活的“旁观者”,成了“亲历者”:路上遇到的新鲜事、看到的社会百态、自己解决的小麻烦……这些活生生的经历,不仅成了他笔下“有米下锅”的素材,更悄悄锻炼了他的观察力、判断力和独自应对的胆量。生活这本大书,比课本教给他的,实在得多,也生动得多。

困厄中的“小担当”:今年暑假,奶奶意外摔伤住院。孩子妈在武汉学习,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。没想到,12岁的儿子站了出来:“爸,家里和奶奶交给我!” 他麻利地包揽家务,细心照顾奶奶吃喝拉撒,跑前跑后,还和妹妹排班轮流在医院守夜。看着他守在病床边耐心伺候、轻声安慰的样子,听着医生护士夸“小男子汉”,我忽然明白:正是之前一次次“放手”,让他攒足了在风雨里张开翅膀、扛起责任的力气。这份在困难里淬炼出的孝心和责任感,比考多少分都金贵。

我的心得:放手,不是撒手不管,而是“有距离的守望”。家长得跟自己“不放心”的本能较劲,根据孩子的能力,像上台阶一样,一步步给责任:从收拾自己房间、管好零花钱和时间,到参与家里的事儿、关心家人。每一次他自己搞定的小事,都是自信的砖头,一块块垒起来。当然,儿子的“韧劲”还得在更多事儿上磨,比如面对课业压力时的专注持久力。生活是最好的严师,经历就是最厚的存折。我们得学会相信“摔打”的力量。

二、垂范:树的是灯塔,润的是心田

孩子的眼睛,是世上最精密的摄像机。父母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,都在他们心田里悄悄播种、生根、发芽。“自己先站直了,不用喊孩子也会跟着走”。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父母自己得先活成那个样子,用行动当光源,时刻播撒好能量的种子。

书桌旁的“镜子”:我吃过亏,也努力在改。以前陪儿子写作业,我总忍不住看抖音刷手机。后来意识到问题,我彻底改了:他写作业或读《语文报—青春阅读》时,我就坐在旁边,也拿起《朝花夕拾》安静地看。一张书桌,父子俩各自沉浸在书里,只有轻轻的翻书声。这份安静专注的共读时光,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。孩子感受到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,是件愉快的事,这比说教管用一百倍。

方向盘上的“教训”:我曾付出过代价。开车赶时间遇上堵车,尤其前车慢吞吞还不理喇叭,我的火气“噌”就上来了,嘴里甚至手上都不太干净。很快,我惊恐地发现:儿子遇到难题卡壳,或者和妹妹争执时,也容易烦躁、没耐心。这记耳光打得我清醒:孩子这面镜子,照出的可不就是我的样子吗?我下决心改:在他面前练习深呼吸,用平和代替吼叫,事后也坦诚跟他聊怎么管住坏脾气。想改变孩子,先得修正自己。

车轮上的“阳光”:我爱运动,跑步、游泳、骑行都喜欢。今年暑假,晚上我就带着俩孩子围绕南湖骑车,21公里路程,车轮飞转,你追我赶,洒下一路欢笑。这不仅是锻炼身体(孩子们明显结实了,胃口也好了),更是心贴心的亲子时光。运动传递的,不只是健康,更是那股子积极向上、不轻易服输的劲儿。

我的心得:育人先育己。父母得时时反省,做到言行一致。想让孩子品德好,自己先得诚信友善;想让孩子爱学习,自己先得求知若渴;想让孩子情绪稳,自己先得心平气和。榜样的力量,就藏在每天的一言一行里。多陪孩子运动、做家务、参加公益活动,在共同的汗水和笑声里传递好品质。当然,我自知修养还差得远,情绪管理也常破功,想让孩子有强健的体魄和心灵,我自己也得加把劲,持之以恒。

三、借力:扬的是风帆,照的是航程

家庭是土壤,父母是园丁,而老师,就是孩子人生航程中至关重要的灯塔和领航员。在孩子单纯的心目中,老师代表着权威、智慧和值得信赖的榜样。借助老师引领的力量,家校拧成一股绳,才能更好地为每个独特的小生命引路,点亮他们内在的光。

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:孩子天然更容易亲近老师、信任老师的话。优秀的老师,不只是教知识的,更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。他们懂得多引导、少批评;多鼓励、给信心,特别擅长发现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闪光点,真正“量体裁衣”“因材施教”。每个孩子都是块璞玉,各有各的天赋和经历。老师若能慧眼识珠,真诚地肯定、赞扬他们的长处,就能帮他们筑起强大的内心。老师展现出的好品格和正能量,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感染力。一位懂得欣赏、善于激励、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老师,足以在孩子心里点燃希望的火种。

感恩与见证:回看儿子,尤其是小学转学那会儿能顺利适应、后来不断进步,老师们功不可没。他们看到了他的善良和聪慧,在学习和习惯上给了具体指导,对他点滴的进步都不吝啬夸奖。这些,让他更快融入新集体,建立起宝贵的自信。老师的认可,就像阳光雨露,滋养了他心中向上向善的小苗。

我的恳请与建议:作为家长,我们得主动、真诚地和老师沟通,了解孩子在校情况,也说说孩子在家的表现。尊重老师的专业,信任老师的引导,积极配合学校的方向。在家里,也要学老师的方法,多找孩子的优点,给具体、真诚的鼓励(别光说“你真棒”),小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。家校同心,劲儿往一处使,目标只有一个:培养内心强大、身体强健、能量强劲的“三强”少年!我知道儿子在写字速度、作文深度这些方面还有明显短板,特别需要老师们更专业的指点和训练。

结语:心灯长明,静待花开

孩子的成长路,让我越来越看清了“放手磨砺”、“垂范滋养”、“借力引航”这三盏心灯有多重要。放手,给他搏击风浪的勇气和独立的翅膀;垂范,为他树起做人的标杆和价值的罗盘;引领,为他打开更广阔的认知天地,照亮属于他自己的成长航道。

说到底,教育不是要把孩子雕琢成毫无瑕疵的玉器,而是陪着一个独特的生命,在阳光和风雨里,慢慢认识自己、完善自己、超越自己——最终长成一个有德有才、敢于担当、内心丰盈的人。

点亮这三盏灯,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也不是单靠家庭就能成。它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不断反思、持续学习,虚心向老师和有识之士请教;也需要老师们用慧眼去发现,用仁心去培育。前路还长,育人责任重如山。我深知自己懂得有限,实践中有太多不足,孩子身上也还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。真心期盼家校携手,以爱心为船,以信任为帆,以智慧为灯,共同守护每一株小苗,静待他们历经风雨,终成栋梁,翱翔于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!

作者:弘毅新华中学新生柴智奕之父

责编:陶江云

一审:陶江云

二审:伏志勇

三审:万朝晖

来源:湖南法治报

关于我们-商务合作-法律声明-联系我们
广告热线:0731-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:湘ICP备19000193号-3 版权所有: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《湖南法治报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